全国客服热线/企业微信号:18939884868 QQ/微信同号:972445352
相关专题: 悼词 答谢词 讣告讣闻 挽联 祭文 吊唁词 哀悼词 安慰短信 唁电 墓志铭 碑文 清明节文稿
古代的挽歌与挽联
发布人:花圈网 发布于: 2020/3/16
古时出殡,灵柩前面有用一根绳索围成的圈子,书上称为“绋”。至亲好友们手扶绳子,有的号泣,有的悲呼,有的唱“挽歌”。《晋书·礼志中》说:“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   其实,《诗经》中就已经有“君子作歌,惟以告哀”句,不过所作歌是否为挽歌,尚难断定。庄子说过“绋讴所生,必于斥苦”。司马彪注:“绋,引柩索也,讴,挽歌也。”由此可知,至少庄子时代就有手扶柩绋而长歌当哭的事了,这歌无疑是“挽歌”。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述鲁哀公会吴伐齐,“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杜预注:“虞殡,送丧歌曲,示必死也。”   挽歌因何而起众说纷坛。《庄子》:“绋讴所生,必于斥苦。”说挽歌产生于抬灵柩的人为整齐步调、均匀力气而发出的喊声。《晋书·礼志》记载:“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切,遂以为送终之礼。”这是说挽歌起源于劳动号子。《通典》:“田横死,吏不敢哭,但随柩叙哀,后代相承以为挽歌。”田横是汉高帝时的官吏,自杀而死,门人伤之不敢哭,只能挽绋放歌,以歌当哭了。   在古代并不是任何人都能享用挽歌,至少不同的等级只能唱不同的挽歌。汉武帝曾命李延年作《薤露》、《蒿里》二首挽歌。《薤露》送王公贵人:“薤上朝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送士大夫庶人:“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挽歌一般由死者的亲友所制所唱,但古代也有生者写下挽歌嘱亲友在他死后歌唱。大诗人陶渊明在临终前的三个月就写了三首挽歌命亲友在其出殡时歌唱。挽歌之一写道:“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蕉唬;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者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也有不少文人雅士,每于闲暇宴游之际,自作挽歌,令左右相和着歌唱,故意表示出一种对死的彻悟、达观,专门做给人看。   在古代,出于礼节、情感等原因,丧家主人还请人上门帮助唱挽歌。清代学者俞正燮《癸巳类稿》引唐人李匡义《资暇集》说:“丧筵伎婢,唱悲切声,助主人哀。”   亲友死后送挽联表示哀悼在古代也很流行。挽联内容主要是概括死者的一生,对死者给予评价,或叙述同死者的交谊,对其逝世表示哀惋伤悼之意。   《石林燕语》说,宋代有个叫韩康公的人,是东坡的朋友,他中解,过省试、殿试都是第三人,后来为相四迁,叉皆在熙宁(宋神宗年号)中。他死后,苏东坡用一副挽联囊括他的一生:“三登庆历三人策,四人熙宁四辅中。”   传说苏东坡有两个丫环,名叫朝云、暮雨。有一次东坡扪着肚皮笑问家人:“这里面装的是什么?”大家都说是满腹经纶,只有朝云说:“我看里面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牢骚。”一句话使得东坡对她刮目相看,引为知己。不久,朝云病故,苏东坡哀伤不巳,为她写了一副挽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古代电有关于自撰挽联的记载。嘉靖年间,有一个姓杨的穷人,门前一块空地被隔壁大户苟家霸占。杨不服,上告县衙。苟家买通了县官,杨反被打得奄奄一息。当晚杨愤然命笔:“羊(杨)遭狗(苟)欺,遍体鳞伤,惟有怒目上泉台;狗逢虎嘶,肝脑涂地,只待跺脚来转世。”写罢说道:“待我死了,挂在灵前,切记,切记!”说完一命呜呼。

花圈店原创首发:http://www.zgmh.org/listzt-18751.html
手机版访问:古代的挽歌与挽联
上一篇:挽联女姓 挽女性联 挽女联
下一篇: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挽联丧礼
相关资讯:
 ·宜春市城市花店丧事白事花篮去世葬礼殡仪馆花圈订购异地送花圈
 ·网上定花圈:网上订购花圈的优点
 ·回教坟场(澳门半岛)附近花圈店花圈花篮配送